論文查詢
論文詳細資料內容: |
未授權全文
|
論文基本資料 | |
---|---|
篇 名 | 中小學教師的社會流動與職業取得 |
並列篇名 | 無並列篇名 |
作 者 | 林益慶 |
發表期刊 | 教育研究資訊 |
出版年份 | 2000 年 |
卷 期 | 8 卷 4 期 |
頁 次 | p.114~140 |
關鍵字 | 中小學教師 ; 社會流動 ; 職業取得 ;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social mobility ;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
語言別 | 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小學教師的代間、代內流動情形,以及取得中小學教職之背景因素。樣本取自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於1997年出版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三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問卷調查的現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在中小學教師的代間流動方面,代間流出呈向下流動的態勢,以流向助理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員和工人這三類職業為主;代間流入則由於中小學教師大都來自農工家庭,故呈向上流動的態勢;整個代間流動型態與中上階層職業的流動型態極為類似。在中小學教師的代內流動方面,流出型態與其他職業並無不同,均以流向階層地位相近的職業為主;不過中小學教師不流動的比率相當高,而且從他職流入的比率都不高,是與其他職業較為不同之處,顯示中小學教師的代內流動比其他職業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二、影響人們以中小學教師為初職的三個重要因素是性別、個人教育水準以及居住地;意即女性、教育程度高、居住鄉下的人比較可能以中小學教師為初職。女性、教育程度高以及初職是中小學教師者的現職也比較可能是中小學教師。其他的背景因素如父職、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及族別則是透過個人的教育水準間接影響人們以中小學教師為業。 |
英文摘要 |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inquired about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background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listed as below. |
本文被引用次數:7(瀏覽...)
說明:為本資料庫所收錄文章
本文參考文獻資料: |
---|
行政院主計處 (1993), 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 沈姍姍 (1995), 臺灣的教育選拔制度與社會流動之探討, 新竹師院學報, 000(008), 0095-0113. 李藹慈 (1993), 女性職業選擇行為之探究, 社教雙月刊, (58), 259-. 林生傳 (1997), 教育社會學, 高雄: 復文、麗文. 林瑞欽 (1988), 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 台灣師大教研所, 博士論文, 未出版. 林忠正 (1992), 台灣地區女性工作機會與報酬之實證回顧, 勞工行政, (46), 119-. 姜得勝 (1990), 社會流動與教育機會均等概況之研究, 教育文粹, (19), 8902-. 徐晉治 (1983), 教育與社會流動, 花蓮師專學報, 000(014), 0037-0042. 孫清山、黃毅志 (1995), 教育、收入與社會資源對階級取得過程之關聯, 林松齡、王振寰(編), 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 15182,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孫清山、黃毅志 (1997), 台灣階級結構‘流動表與網絡表的分析, 張芰雲、呂玉瑕、王甫昌(編), 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冊) , 5701, : . 許嘉猷 (1989), 台灣代間社會流動初探:流動表的分析, 伊慶春、朱瑞玲(編), 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 中研院三研所叢刊 《 25 》 , 51749, : . 許嘉猷 (1992),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台北: 三民. 張維安、黃毅志 (1999), 台灣客家族群的產業特質:與閩南族群的比較分析, , 台消客家族群史, , : 台灣省文獻會. 張銀旭 (1988), 台灣職業流動的模式及其變遷, 政大社研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梁秋紅 (1996), 原住民教育與職業成就的相關, 政大教研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寬政 (1980), 結構性社會流動影響機會分配的過程, 人口學刊, (4), 10326-. 郭諭陵 (1994), 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教育研究雙月刊, (35), 471-. 郭丁熒 (1997), 師院學生的社會流動之研究, 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7(2), 18197-. 教育部 (1998),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台北: 教育部. 黃毅志 (1992), 地位取得:理論與結構分析, 思與言, 30(4), 13167-. 黃毅志 (1998), 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 中研院調查研究, (5), 52-. 黃毅志 (1999), 社會階層、社會網落與主觀意識一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 台北: 巨流. 葉國安 (1978), 我國師專生家庭社經地位、成就動機、抱負水準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台灣師大教研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蔡淑鈴、文崇一 (1985), 性別與社會流動,台灣之實徵研究,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60), 12147-. 鄭同僚 (1988), 教育成就對社會流動的影響, 教育與心理研究, 000(011), 0207-0240. 薛承泰、簡文吟 (1997), 再就業婦女的職業流動出探, 人口學刊, (18), 678-. Abbott, P., & Sapsford, R. (1987), Women and Social Class. , London: Tavistock.. Blau, P. M., & Duncan, D.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 Y: Wiley.. Betz, M., & Garland, J. (1974),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rates of urban school teachers.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7), 51122-. Featherman, D. L., & Hauser, R. M. (1978), Opportunity and Change.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user, R. M. et al. (1975), Temporal changes in occupational mobility: Evidence for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0), 27997-. Hauser, R. M. et al (1975), Structural changes in occupational mobility among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0), 58598-. Hout, M (1983), Mobility Tables. ,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Inc..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shall, G., Rose, D., Newby, H., & ‘logier, C. (1988), Social Class in Modern Britain. , London: Unwin Hyman.. Richardson, C. J. (1977), The problem of downward mobility. , Bi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8), 30320-. Robinson, R. V. (1984), Structural change and class mobility in capitalist Societies. , Social Forces, 63(1), 511-. Robinson, R. V.., & Kelley, J. (1979), Class as conceived by Marx and Dahrendorf: effects 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388-. Rosenfeld, R. A., & Sorensen, A. B. (1979), Sex differences in pattern of career mobility., Demography, (16), 8902-. Wolf, W. C., & Rosenfeld, R. A. (1978), Sex structure of occupation and job mobility. , Social Forces, (56), 82344-. |